炳坤云

“天然滋补”还是“疾病宿主”?专家:拒绝野味 倡导“文明餐桌”

   2023-01-07 中国经济网1480
导读

在古代饮食生活中,吃野味是人类生存所需。但是,在食物供给丰富、充裕的今天,野味从“不得不吃”成为“特色美食”完全是一种陋习。

在古代饮食生活中,吃野味是人类生存所需。但是,在食物供给丰富、充裕的今天,野味从“不得不吃”成为“特色美食”完全是一种陋习。

  谈及吃野味的原因,一方面来源于对其营养价值的错误认知,另一方面是在商家驱动下的猎奇、攀比、虚荣心理,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主任马冠生提出,认为食用昂贵野味,更“有特色“、“上档次”;认为野味是天然的“大补食物”、“保养佳品”如“蛇胆明目“、穿山甲治风湿”等等,这些都是对野味的错误认识。

  野生动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最重要、最珍贵的组成部分。野生动物常年生活在野外,生存条件复杂,加上安全检疫程序缺失,综合以上多种因素,野味更容易携带各种病菌微生物,大大增加了食用致病的风险。在野生动物中,往往都能检测出多种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等致病微生物。

  世界上很多新发传染病,如禽流感、埃博拉、中东呼吸综合征等,都和野生动物有关。已知能够感染人类的病原体有 1400 余种,其中近 60% 的病毒、细菌、寄生虫、真菌等病原体均来自于动物体内,如蝙蝠,可携带 130 余种高致病性病毒。

  食用野生动物具有严重的公共卫生安全隐患。马冠生介绍说,据有关资料报告,全世界每年有数以亿计的野生动物被非法捕猎用于交易和食用。

  国家规定,全面禁止食用包括人工繁育、人工饲养类在内的陆生野生动物。此外,《野生动物保护条例》明令禁止商场、超市、农贸市场等商品交易场所、网络交易平台,为买卖陆生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等提供交易服务。

  要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重点就是“管住嘴”,防止病从口入”不吃野味,自觉遵守有关法律法规。不购买、不食用野味。让“拒绝野味”成为基本常识,让拒食野味成为餐桌文明新风尚。

  同时,拒绝野味交易。发现酒楼、饭店、民宿、食堂等餐饮服务提供者,发现加工、出售或提供原料加工野生动物及其制品行为,应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


 
(文/小编)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0相关评论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51bky.com/news/show.php?itemid=43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