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鱼喽——”广播里传来一声号令,划破了海面的宁静。随着“哒哒哒”的马达声,养殖工船尾部的起重臂旋转起来,将一根长泵递出,伸入“深蓝1号”深海养殖网箱。转瞬间,一条条闪着银光的三文鱼,就被“吸”上了工船。
“看,半米多长!”山东海洋集团深远海绿色养殖公司海上养殖负责人彭勇兴奋地比画着,“这一个多月,我们收获了一百多吨三文鱼!”
“三文鱼”是大型鲑鳟鱼类的统称,主要生长在高纬度寒冷水域。以往,国产三文鱼只占国内消费量的一成,其他都要靠进口。三文鱼价格自然居高不下,在餐桌上格外“金贵”,往往只能“按片取食”。
我国有没有人工养殖三文鱼的条件?
科研人员勘测发现,在距离青岛海岸120海里的黄海中部洼地,海面下有一处浅水层冷水团,面积几乎与山东省相当,温度常年在12℃以下,正适合三文鱼等冷水鱼生长。
但实现人工养殖并不容易。
“科技人员曾经尝试过使用多种传统网箱养殖,但都没有经受住风浪的冲击。没有合适的装备,大家只能‘望洋兴叹’!”说起往事,彭勇很是感慨。
守着“蓝色粮仓”,岂能无所作为?
为打开我国深远海大规模渔业养殖的突破口,2017年,中国海洋大学等科研院所与青岛武船重工有限公司开始联合研制“深蓝1号”。2020年,青岛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落户黄海冷水团海域,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级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
“深蓝1号”,是周长180米、高70米、重约1400吨的网箱,可以沉入海中,不受风浪影响。更重要的是,这个足有40个标准游泳池大小的庞然大物还能根据水温来控制升降,使鱼群始终能在最适宜的水温层生长。一个“深蓝1号”,可以同时养殖30万尾三文鱼,年产1500吨。
“‘深蓝1号’自带的‘黑科技’还有很多。”在这个全世界最远的深海渔场现场,彭勇向记者介绍,“为了保证鱼儿安全,‘深蓝1号’专门配备了防鲨设备;鱼儿‘开饭’,摄像头和传感器会将相关信息汇集到办公室,工作人员可以实现远程操控。就连捕捞方式,也和传统方法不同——利用水下泵的负压把鱼‘吸’上来,可以有效防止鱼儿因碰撞而损伤……”
今年4月至5月,试验区迎来养殖鱼类首次度夏后的丰收,证明在先进装备的加持下,我国也能全周期养殖三文鱼。
“‘深蓝1号’的推广应用,意味着我国养殖技术与装备已经实现升级换代,对拓展我国蓝色经济发展新空间,有着格外重要的意义!”青岛西海岸新区副区长、区海洋发展局局长赵英民兴奋地说。
深水抗风浪网箱技术日臻成熟,也让“南鱼北养”成为现实。不久前,从福建“包船”而来的大黄鱼、真鲷、鲈鱼,被投入青岛“新家”。“我们测算过,引入8900斤活鱼,2个月后产量就能超过50万斤!可以有效填补禁渔期鲜活鱼类供应不足的短板。”青岛市海洋发展局局长孟庆胜介绍。
近年来,青岛海洋渔业攻关喜报频传——世界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投入运营,其“船载舱养”量,超过查干湖一年的捕获量;新一代15万吨级深蓝渔业“超级航母”近日开建,设计年产3700吨……
经略海洋,耕海牧渔。
望着蔚蓝的大海,彭勇踌躇满志:“这只是我们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还将打造苗种繁育、饲料、疫苗、海水驯化、深远海养殖、加工、销售、深远海新能源、高端海洋装备的全产业链!”